“这些书籍当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有《贞观政要》,《皇极经世》,《今水经》明、清刻本及抄本等二十多种。”
“另外还有文恭公亲手校注的汲古阁刻本《后汉书》残本,斌孙公手抄校本《东华录》,《笏斋日记》手稿,以及同爵公《皇朝兵制考》几种翁家人的手稿。”
几经劫难,翁家这些图书从数万卷变成还剩下几千册,不能不让人欷歔。
“刚刚翁老说,这些图书当年是分寄两处,一处常熟,一处津门,这六千多册都是常熟旧宅所藏吧?那津门的这部分呢?”周至问道。
“津门的这部分,当年随我全部运来了米国。”翁万戈微笑道:“现在嘛……该是它们回去的时候了。”
“真哒?”周至心里扑通乱跳。
“这些年我一直替叔叔整理这批古籍。”翁以钧说道:“这批藏书共计包含八十多种,其中宋刻本十一种、元刻本四种、明刻本十二种、清刻本二十六种、名家抄稿本二十七种。”
“这里边有许多孤本,密本,比如学术界一直不知其是否真实存在的《长短经》,陈洪绶《水浒博古叶子》,又比如宋本《集韵》……”
“《集韵》?!”周至一下子从座椅上跳了起来:“是庆历本,潭州本,明州本,还是金州本,还是蜀本?”
所有人都像看怪物一样看着周至,尤其是翁万戈,他研究了翁氏收藏一辈子,有了专攻方向,才对《集韵》有所了解。
这娃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从到来这里开始,就发现他对诗词,书画,装裱都颇为专精,国学修为也很高,现在居然连对普通人来说非常偏门的韵书都颇为了解,这就有点过分了。
这是和文恭公一样的人,天生的国学妖孽吗?
“呃……”周至看到周围人看妖怪一样地看着他,尴尬地挠了挠头:“这才是我的本门专业,古代文字声韵研究,所以一听到《集韵》两字,就不免激动。”
“《集韵》还有这么多的版本吗?”翁以钧颇为惊讶。
翁万戈倒是起了考较之心,微笑道:“那乔治你再猜猜,翁家的《集韵》,会是哪个版本呢?”
周至在书房里踱了数步:“宋仁宗景祐四年,宋祁、郑戬给上书批评真宗年间编纂的《广韵》多用旧文。贾昌朝也上书批评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迭字,致举人误用’。”
“于是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音韵学著作,最终合为《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完稿,于仁宗庆历三年刊行。这就是最早的‘庆历本’。”
“此后庆历本至今没有重现,到今天所存宋本所知仅有三种,其一是清宫天禄琳琅旧藏的南宋潭州刻本,如今藏于国家图书馆;其二为南宋明州刊本,目前民间少有散本出现;其三是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田世卿安康金州军刊本,如今藏于岛国宫内厅书陵部。”
“金州本据说是根据蜀本抄刻,潭州本与金州本相同之处颇多,估计是同一流源头,而从目前所见的明州本来看,刻本漫漶不清之处颇多,与其他二本关系较远。”
八一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