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一中文网>都市言情>文豪1983> 第242章 双结局的震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2章 双结局的震撼(1 / 2)

第242章双结局的震撼

《落叶归根》这篇小说究竟好在哪里

张守任是传统编辑,他的看法偏向文学技法,觉得此文已经大道至简,如同《小鞋子》一般,达到了作家们四五十岁才顿悟后的境界。

而它出现在了一个二十来岁的人身上。

余切咋能牛到这种地步呢可能因为他是个万县人吧。

王濛却不是这么思考的,他不是个传统编辑,他是个国家主流文学刊物的总编,文化部门的带头人。在他看来,这篇小说的最大价值,是显现出对未来的预言。

自改开以来,尽管有多次经济波动,但城镇化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无数个第一批人,正在从农村走向城市,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枷锁开始被打破,但他们有时感到不适应,他们受挫之下,怀念起自己的家乡,美化了农村生活。

那里有炊烟有亲人,是世外桃源,没有繁重的劳动,作物十分好养……当然不是这样了。

“寻根文学”正是这一社会思潮下诞生的产物,而余切抓住了事情的本质,并发出了疑问:请想一想,什么才是我们的家。

是那一块土地,还是我的孩子、我的家人组成的地方……

激动的王濛,一边抹泪,一边想到:余切为什么设了个开放结局,他为什么不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余切是没有资格回答的,没有任何个人能回答,能回答的,只有这个时代本身。

台上的余切正在为印刷厂的工人编造另一个结局,他畅想二十年后,千禧年后的世界:“我们想想,那个时候大坝已经修好了,死去的老刘,和仍然在打工的老赵,都换了地方住。”

“历史上有个湖广填川省的说法,其实追根溯底,老刘和老赵可能不是一个川省人,他们家几百年前迁入了川省,在巨型大坝的上游定居,然后他们重新迁回了中游和下游,这算不算是一种回家——回了几百年前的家”

印刷厂的工人们顿时大笑,随后,他们的声音团结一致,发出了“回家”两个字。

余切又说:“我们再想想他们的孩子会怎么样老刘家因为失去了劳动力,被政府帮扶,后来成为特困家庭,他的孩子长大之后考上军校,进了体制……”

工人们咧嘴笑道:“还不够好,还不够好,得有个城市户口,得有个城市的媳妇儿……”

“没问题!”余切如同算命的神仙一样,通通许诺,“老刘的孩子退役专业后做了国企工人,或者是帽子叔叔,他当然有个媳妇儿了,他是有编制的!”

“好,好好!”工人们兴奋的鼓起掌来。

余切又说起老赵的孩子:“小说里面老赵是个光棍,他遇见了一个有女儿的寡妇,这个女儿在读财经院校,我觉得老赵应该能组建起他的家庭……然后,他的女儿回心转意,认了老赵这个父亲……”

“好,好!”

工人们鼓掌的劲儿,更热烈了。

余切说:“老赵的女儿啊,后来做了个会计,去港地的大企业工作,去外企工作,拿到了沪市的户口,二十年后,把老赵和自己的母亲,都接到了沪市……老赵成为沪市人啦,他在沪市打算做棒棒军,这是我们那边的说法,就是做力工的意思……但是老赵年事已高,已经做不得了,然而,二十年前,老赵家被政府分了一套沪市郊区的安置房,那套房子后来竟然价值千金,他成了大富翁,比他的大学生女儿还要富裕!”

王濛和张守任听到这哈哈大笑,互相对视:余切可真是满嘴跑火车!什么话都说出来了!

谁能知道,余切说的是真事儿呢。

倘若在这个年代,真有这么一个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把工友的骨灰带回家乡,引起了全国关注……难道他还分不到一个沪市崇明岛的户口和安置房

在当时,崇明岛全是蛇,一开始分户口时,好多人拒绝了这样的机会。

余切站在这里,给底下的印刷厂工人们许愿。

有人问:“老赵路上饿得快晕过去了,你得让他今后有菜有肉,吃个饱!”

“他一定能吃饱,饥饿再也不会是工人和农民的问题。”

“老赵的新房子呢”

“必须得有家电,有热水,有看得到外面的透明窗户!”

“三大件呢缝纫机,自行车,还有收音机……哦不!是电视机!”

“一定有,一定有!老赵家里甚至有辆三轮,有大彩电,缝纫机自然也不是问题!”

工人们忍不住憧憬起来:老赵的日子过的太好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而且,他们心中涌出了一股干劲儿,觉得“这都是我的功劳”,“我让老赵在余切的嘴底下,拿到了这么好的生活!”

虽然这并不写到纸上,但余切这样说了,他们的心里已经很满足了。

老赵将来太幸福了!

“你们满不满意这个结局”余切问道。

“满意!满意极了!”印刷厂工人们答道。

“真满意了”

“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有人大声道:“老赵,老刘这一辈子可值了!有饭吃有衣穿,他们的孩子,比我们还要幸福了!”

可想而知,当听到这些话,余切也露出了复杂的笑容。

他最终安抚好了这一次的印刷厂工人罢工,工人们甚至为了这个结局,自愿加班,因为余切也是免费给他们写了一个嘛,一分钱也没有要。

这一晚上,燕京新华印刷厂回荡着工人的歌,大家很有干劲。

有的人念起了老赵念过的诗:“如果我的家乡是一条大路,我就是一辆汽车……”

“我跑啊跑,我多快乐!”

……

高厂长找到余切道:“我们工人的素质很高,闹情绪十分罕见,但每一次发生了都很麻烦……他们有能力买小说来看,又有能力破坏小说的印刷,有时候真让人头疼!余老师,你写的真好,你编的也真好!”

“今后你的小说出了单行本,请务必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印刷厂,我们一定用最好的纸来印刷!”

“当然要出单行本!”王濛接话道,“这样的小说,只有出了单行本,才能让更多人看到。”

张守任正要说:你有完没完杂志首发也争,单行本也争!你哪里有资格讲这个话

王濛像是早已经知道张守任的小九九,回头对他道:“我决定刊登余切新写出来的结局。我们《人民文学》是面向大众的,尽管要走在文艺的前列,但始终是一个更主流、更大众的刊物。我们有许多农村的知识分子读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一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