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一中文网>其他类型>罗刹国鬼故事> 第317??章 买鸡蛋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7??章 买鸡蛋吗?(2 / 2)

“瓦莲京娜奶奶,”安东的声音颤抖着,仿佛被寒风吹得摇曳不定,“我……我买下这些鸡蛋。”

老太婆的假牙突然变成了闪烁的金币,她数钱的手指竟长出了乌鸦般的爪子。“知道为什么鸡蛋没有蛋黄吗?”她的声音瞬间年轻了四十岁,变得清脆而冷酷,“因为你们的同情心,早被市场经济做成舒芙蕾了。”这句话像是对整个社会无情的讽刺。

安东感到一阵绝望从心底升起,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这个永无止境的循环之中。这种循环不仅是时间上的重复,更是心灵深处对于人性本质与社会现象的不断反思和挣扎。

“安东叔叔,”塑料模特娃娃们齐声说,她们的声音冰冷且机械,“欢迎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这话语背后隐藏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是对个体在群体中的孤独感以及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冷漠的一种尖锐揭露。

当警车蓝红相间的灯光刺破雪幕时,老太婆和那辆神秘的奔驰车已如烟雾般消散,化作一群渡鸦飞向夜空。警察们赶到现场时,只看到安东一个人站在原地,手里握着一枚会发出冷笑声的蛋。这一刻,不仅象征着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暗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第二天,《噩罗海城晚报》登出短讯:“民俗学研究生离奇失踪,现场遗留的鸡蛋经检测含有伏特加和抗抑郁药成分。”这篇简短的消息不仅仅是对事件的报道,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作者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而在谢尔吉耶夫镇的每个暴风雪之夜,总有路人看见穿破棉袄的老太婆,她的柳条筐里永远还剩最后半筐“要卖给孙子当学费”的无黄鸡蛋。她的身影在雪地里摇曳,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荒诞注脚,警示着人们不要忽视那些被遗忘的社会边缘人群及其所代表的问题。

安东并没有真正消失。他只是被困在了这个永恒的循环中,成为了新的鸡蛋贩子。每个夜晚,当他站在圣三一公交站台时,他都会想起自己第一次遇见瓦莲京娜奶奶的情景。那时的他,还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对斯拉夫民间传说充满了热情。而现在,他明白了,那些传说不仅仅是故事,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他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一个无法逃脱的故事角色。

“买鸡蛋吗?”安东用一种机械的声音问道。他的问话如同夜风中的低语,带着深深的疲惫与无奈。路人匆匆而过,没有人注意到他。只有那些渡鸦,在枯树上发出砂纸摩擦般的笑声,像是嘲笑他的愚蠢。

安东的故事在噩罗海城的地下酒吧里被传颂,仿佛是冬日里的一杯热酒,温暖而又令人心寒。人们在酒酣耳热之际,总会提起那个倒霉的研究生,以及他那永远卖不完的鸡蛋,它们像是命运的枷锁,将每一个试图挣脱的人重新拉回深渊。

“安东·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一个酒保擦拭着杯子,眼神中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他是个聪明人,但他还是没能逃过老太婆的诅咒。”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似乎每说一个字都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深深失望和无奈。

“是啊,”另一个顾客附和道,他的脸庞因酒精的作用而微微泛红,“在这个小镇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诅咒。”他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揭示了生活中那些无法言说的苦楚与悲哀。

酒吧的角落里,一个穿着破旧棉袄的老头低声说道:“安东只是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他的话音刚落,整个房间仿佛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之中,只有远处风雪的呼啸声透过厚重的墙壁传来。这句简短的话语不仅是对安东命运的总结,更是对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警醒——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困在无尽循环中的灵魂。

在谢尔吉耶夫镇的每个夜晚,总有人会遇见瓦莲京娜奶奶。她的柳条筐里永远还剩最后半筐鸡蛋,她的微笑永远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温暖。

“买鸡蛋吗?”她总是这样问道。

人们总是拒绝,但总有人会忍不住买下那些无黄鸡蛋。

安东的故事,成为了小镇的一个传说,一个关于消费主义陷阱和现代社会空虚的黑色幽默。

在这个永恒的暴风雪中,安东的灵魂被冻结在时间的缝隙里,成为了新的鸡蛋贩子。他的故事,就像那枚会发出冷笑声的蛋,永远在雪地里滚动,等待着下一个倒霉的过路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八一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