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阿斯卡列波夫就感觉到了营指挥部里的工作效率被提升了不少,任何需要他这个营长签字的文件都被塔夫罗夫斯基整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如此,在所有文件的后面,塔夫罗夫斯基都附有自己的意见以供阿斯卡列波夫作参考。
实际上,塔夫罗夫斯基自从走进营指挥部后就察觉到了三营指挥部在人员方面的窘迫,为了能恢复名誉,证明自己的忠诚,他当然会利用以前自己的能力来拼命工作。
塔夫罗夫斯基自己心里很清楚,自己并不是什么惊慌失措分子,但是自己的确是从日托米尔的筑垒地域中逃出来军衔最高的军官,而且他并没有在第聂伯河东岸的渡口拿出任何证明来他是奉命撤退到这里的。因此,百口难辩的他只能被送进惩戒营。原本他以为将会在某一个激烈战斗中会被派出去冒着德军密集的枪林弹雨冲锋而被打死,但是似乎上天给了他某种幸运,让他得以重操旧业,继续干参谋工作。
塔夫罗夫斯基在指挥部里干参谋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所以对这些工作驾轻就熟,他必须牢牢把握住这样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同时,他也在心里深深感激那个看上去过分年轻的营长,因为这个叫阿斯卡列波夫的上尉给了他这样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对于这个三营为什么有像阿斯卡列波夫上尉这样年轻的营长,塔夫罗夫斯基猜想可能是因为红军经过大清洗后合格的指挥员非常缺乏所导致的。实际上,在战争爆发前,整个苏联红军各大军区的部队中,不管是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指挥员都是配备齐全了的。但是塔路洛夫斯基很清楚,这些军事指挥员中有很多都是
不合格或者说不称职的。而战争一爆发,不少红军的军事指挥员就暴露出了各种各样不胜任现有职务的缺点,在他看来,这才是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
就在三营开始紧张整编和防御部署的时候,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一大群作战参谋们已经制作了新的具体作战计划来实现德国元首定出的战役目标。当然,这个计划一经提出,也让中央集团军群的高级将领们有了一个反复讨论的战役作战计划基础。特别是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古德里安上将和第2集团军司令官魏克斯上将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管冯·博克元帅专门就这一战役作战计划开会讨论过两次才最终确定,并向德军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
这场苏德战争中最大的歼灭战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德军装甲部队‘闪电战’的威力。为了迷惑苏军,古德里安第装甲集群的第46装甲军和第47装甲军并没有直接向南进攻,而是选择从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防御地带向苏军第13集团军和新组建的第40集团军发起了进攻。此时德军装甲部队是在向东进攻,做出了一副想要在莫斯科方向两翼迂回的动作,一时间指挥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叶廖缅科中将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这两个德军装甲军拥有着大量的坦克装甲车以及火炮,还受到了配属给中央集团军群的德军第2航空队的全力支援。这一地域的上空德国空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因此德军很轻松地突破了苏军第13集团军的防线,迫使第13集团军开始向东撤退。
同样的,新组建的苏军第40集团军战斗力很弱,兵力和技术兵器更少,作战经验也更不丰富,在受到了德军装机
部队进攻后也而不得不向东以及向南退却,这使得整个苏军第40集团军的防线向东南方向被越拉越长。为了勉强守住不断向东和向南拉扯的防线,布良斯克方面军不得不从其他战线上抽调一些部队来加强第40集团军的防线。以防止防线被突破后德军装甲部队冲入苏军防线的深远后方,然后向北向莫斯科的深远纵深进行迂回。
而在德军第2装甲集群发起进攻的同时,在第2装甲集群右翼的德军第2集团军也开始了行动。该集团军的部队从戈梅利出发,穿过乌克兰北部几大片沼泽地之间的缝隙,向在这一区域防守的苏军第21集团军发起了进攻,兵峰直指乌克兰北部城市切尔尼戈夫。
德军第2集团军的任务是负责保护实施主要突击的德军第2装甲集群右翼安全,以防止在基辅以北的苏军第21集团军以及第5集团军突然向东北方向进攻,威胁并切断德军第2装甲集群的后方交通线,让德军第2装甲集群以后向南突击的时候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德军这次发起的进攻引起了苏军总参谋部的担忧,只不过这种担忧正是德军想要让苏军相信的那样,从莫斯科方向的南翼突破苏军防线,再迂回向北包围莫斯科。实际上,苏联方面单独设立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目的就是阻止德军向莫斯科南部的迂回包围,同时阻止德军切断莫斯科方向防御的苏军部队以及战线最南翼乌克兰方向上的苏军另一重兵集团之间的联系。
指挥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叶廖缅科中将虽然不像战争刚开始时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司令员穆济琴科中将那样对前线战况搞不清楚,但是同样的,叶廖缅科也没有能实现他对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承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八一中文网